第七十二章 凝元期(2 / 2)
玄气境界依次分为集气期、合一期、爆发期、归元期、凝元期、破壁期、扩域期、成海期。当修炼者突破至凝元期时,将有天翻地覆之变化,其一,可以与天地之力建立联系,产生飞行能力;其二,念力掌控能力进一步提高,对各属性使用更加自如,可以开始修炼炼丹术;其三,念力能力提高,可以开始修炼篆刻符阵;其四,属性能力提高,特别是火属性,能够开始炼器,就是制作念器;其五,意念能力也突破到下一大阶段,开始修筑意念神宫,意念神宫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念力存储器加发动机,与意念之府连接,为意念之府封存属性提供无与伦比的念力量和念力输出,每一座意念神宫的建立,都是意念能力的一次飞跃,根据记载,意念神宫能修筑三座;其六,可以真正做到自如操控玄银念器,不会几次攻击就耗尽玄气念力,当然也会受玄银念器重量、品质、符阵等影响,念器的攻击力就是由念器的材料重量、品质还有其中篆刻符阵,三方面共同影响;以上六点为最主要变化,还有许多其他变化,所以突破到凝元期,是古琦当务之急。
十日后,古琦又吃掉50粒培元丹,终于达到大圆满,可以进行突破,一切准备停当,确认住所防护光罩运行正常,有了之前突破经验,古琦怕突破时损坏居住小楼,来到户外草坪,距离小楼百米远,席地而坐,取出三十瓶培元丹放于身前预备,随后调整状态开始突破。
两瓶培元丹,共十粒被古琦一次性丢入口中,咬破后吞入腹中,十粒培元丹在腹中化为滚滚玄气流,不断冲击全身经络,最后汇聚丹田,汇聚的玄气流被古琦全力转化成玄气液体,不断汇入玄气液体池塘,本就已经满溢的池塘,随着不断汇入玄气液体,池塘中心出现异动,有些许气泡从底部升起,到达水面破裂,周而复始,慢慢越来越多,就像煮沸的开水一般,两个时辰后,十粒培元丹被消耗一空,池塘中心只形成水壶大小的沸腾面积,古琦迅速又服下10粒培元丹,继续突破,沸腾面积越来越大,气泡越来越多,当古琦消耗完30粒培元丹后,气泡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小的漩涡,随着突破的进行,漩涡也不断增大,直到第60粒培元丹消耗完毕,漩涡已经增大到极限状态,产生巨大吸力,古琦身体周围空气中玄气被大量吸入体内,影响面积不断扩大,一千平方米,五千平方米……直到百万平方米才停止,范围内的玄气浓度急速降低,甚至达不到风南国的浓度,不过周围区域不断向此区域补充流失的玄气,气流的流动,形成强风吹过,吸入古琦体内的巨量玄气汇集丹田,最后丹田漩涡消失,一股细小泉眼形成,细细玄气液体从池塘中心底部冒出,此后吸入体内的玄气会被泉眼自行转化为玄气液体,不再需要单独进行转化,同时玄液池塘极限壁垒被突破,可以扩大到更大面积,此番突破用去整整十二个时辰,古琦终于突破到凝元期。
百万平方米范围内降低的玄气浓度,经过盏茶功夫才逐步恢复正常,刚突破完的古琦还在感受身体变化,玄气能量增加到突破前的十倍,灌注玄银念器将产生更大效果,意念空间也再次发生变化,十座意念之府彻底变为金色,放出耀眼的金光,其中互相连接的网络也化为金色的纽带,意念之府形成的完美三角形外围,环绕着一圈银色混沌之气,现在气体数量还不多,银色混沌之气便是构筑意念神宫的材料,待修为境界进一步提高,银色混沌之气数量足够时,便可修筑意念神宫,此时的念力相比十座意念之府时,又进一步提高,身体各方面素质也大幅提高,特别是反应能力,古琦有自信能跟得上破壁期高手。最为重要的是,古琦不需要主动外放念力感知,便能清楚感觉到身体周围百米范围内,环境中的一切异常情况,有种与此片天地融为一体之感,感知能力开始由主动探知方式转为被动感知方式,进入范围内的一切攻击、变化等,均会被自己意念自动锁定,这是一种质的飞跃。
另一个关键是,古琦能清晰感受到引力对自己的作用,这正是能否掌握飞行能力的关键所在,古琦站起身,试验飞行能力,运用念力把自己整个身体包裹,产生对抗引力的效果,因为能清晰感受到引力,所以能相对容易的令念力产生与引力相反的作用力,与引力相互抵消,人便可以悬浮起来,再通过控制身体毛孔向外喷射玄气能量,产生推力,就能飞行,当然说起来简单,还是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彻底掌握。
经过一炷香时间,古琦已经能熟练抵消引力,保持悬浮状态,开始练习向下喷出玄气能量,产生向上推力,升上高空,可是一旦推力不均匀,身体便会发生偏转,甚至旋转,不是横在空中,就是倒立在空中,甚至于像陀螺一样在空中旋转,不过古琦一向注重对玄气、念力的各种精细控制,适应起来也很快,两个时辰后,已经能相对自如的飞行,可以做出不少有些难度飞行动作,感受到自由飞行的快乐,古琦飞的不亦乐乎,在自己住所院子内飞来飞去,由于空间有限,不是很尽兴,准备第二天到城外无人处,好好飞一下,测试极限速度,还有体会初做超人飞翔的感觉,毕竟每个人都有自由飞翔的梦想,在地球时也有各种飞行设备,可以体会飞行的快乐,不过哪儿能比得上不借助任何飞行设备,像鸟儿般自由飞翔的感觉爽快呢。最近转码严重,让我们更有动力,更新更快,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。谢谢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