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3章 云海劝降:韩娥的云顶山之行(1)(1 / 2)
明洪武五年,成都周边的县份纷纷归顺了明朝的统治,然而,前大夏崇州知州尹善清却率领着他的军队,毅然决然地退守到了金堂县的云顶山,誓死不降。傅友德,这位南征北战、东征西讨、战功卓着的颍川侯,亲率大军多次征讨,却始终无功而返,反而损失了不少将士。这让傅友德不禁烦恼起来。
那云顶山究竟有何奇特之处,居然能让傅友德如此头疼?云顶山山势挺拔,峭壁入云,仿佛是天工开物,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山体如刀削斧砍,环绕数里,险峻异常。山顶上有平地数十亩,状若城垣,因此得名“石城山”,唐天宝初年更名为云顶山。山城周围有八座城门,皆筑于悬崖陡坎之上,居高临下,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,易守难攻。传说中,诸葛亮曾在此屯兵守隘,而南宋淳佑三年(1243年),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为抵抗蒙古军队的入侵,在此地修造了坚固的防御体系。云顶山与合川钓鱼城、南充青居城、苍溪大获城、万县天生城等一起,被蒙古军称为川中“八柱”,宋军曾在此坚守抗蒙长达十五年。
明军久攻云顶山不下,傅友德的眉头紧锁,他知道,如果不能尽快平定云顶山,将会对明朝的统治造成不小的影响。于是,他决定去信请教远在京城的王起岩,希望他能提供一些平定云顶山的办法。
王起岩,这位智谋过人的将领,他考虑到尹善清曾是韩娥的部下,而韩娥对他又有救命与推荐之恩。如果由韩娥去劝降,尹善清归顺朝廷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。于是,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傅友德,并建议他亲自去请韩娥出山。
傅友德接到王起岩的回信后,他的眼睛为之一亮,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光明。他立刻准备动身,前往成都,去请韩娥出山。在他的心中,韩娥不仅仅是一位女中豪杰,更是一位能够化解这场危机的关键人物。
龙门河边,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,河水潺潺,两岸绿树成荫。韩娥和马母正蹲在河边的青石板上,细心地搓洗着衣服。她们的身旁,放着几个装满衣物的竹篮,水花溅在她们的手上,清凉而舒适。
忽然,几个骑马的明军在河边勒住马头,马蹄声打破了河畔的宁静。为首一位将军翻身下马,他身着铠甲,英姿飒爽,向正在搓衣服的韩娥拱手道:“韩将军安好?”他的声音洪亮,带着军人特有的坚定和礼貌。
韩娥直起腰来,水珠从她的指尖滑落,她定睛一看,但见拱手施礼者乃是一员明将,面容熟悉,却一时想不起在何地所见。她拱手回礼道:“敢问将军尊敬大名,何以认得民妇?”她的声音温和而礼貌,带着一丝疑惑。
明将再拱手施礼道:“我乃项城傅友德是也!”听到这个名字,韩娥这才想起来,眼中闪过一丝惊讶,道:“真没想到,竟然是傅将军平夏!”她的记忆中,傅友德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,曾在战场上有过一面之缘。
傅友德道:“真是一言难尽!能否到将军府上,讨口水喝,然后再详谈?”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,显然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议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