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6章 兴元风云:明朝与大夏的决战(1)(1 / 2)
杨璟怔了一下,看着明昇,捶胸顿足道:“足下啊!杨璟担心为您出谋的这些大臣,等到我大明兵临城下之时,他们当中有的会把郡府献给我大明,有的会拿着城池来投降我大明,他们都会以各自统管的城池或者军队来计算自己的身价,并以此来博取富贵啊。”
说罢,杨璟朝明昇拜了两拜,摇着头,转身边走边道:“足下啊,真的到了那一天,我看你们老母弱子将在哪里安身立命啊!”
杨璟悻悻地出了朝堂。明昇还是把朱元璋提出的奉国入觐的要求与群臣商议。戴寿和吴友仁等大臣表示,坚决不能归顺明朝!明昇和彭太后见众意难违,也就同意了大家的意见。
杨璟的招降活动因此没有成功,他给明昇写了一封长信,劝他归顺大明。明昇看了杨璟的信,便派枢密院同知王元泰去正式告知杨璟:“大夏决不委于大明!”
杨璟,这位肩负着使命的使者,他的面容上带着一丝旅途的风尘,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使命未竟的遗憾。他的步伐虽然坚定,但动作中透露出一种无奈,他只好回应天府,向朱元璋复命去了。他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,既有对大夏君臣坚决态度的尊重,也有对未能完成使命的自责。
十二月的应天府,寒风中带着一丝凛冽,杨璟率领副将李新、叶升朝见朱元璋。朱元璋的目光锐利,他的声音中带着一种期待:“大夏明升的情况如何?”他的问题直截了当,透露出对远方局势的关注。
杨璟的声音中带着一种诚恳和坚定,他奏道:“那明升年止十四岁,但丞相戴寿专权,蠹国残民,百姓极苦。”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大夏国内政的深刻理解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。“前者臣受命将国书晓谕祸福,戴寿甚是无礼。”他的眉头微微蹙起,似乎在回忆与戴寿的交锋,他的动作中透露出一种对对方无礼行为的不满。
“明昇喑弱,将佐皆庸才。”杨璟继续说道,他的声音中带着一种对大夏国未来命运的忧虑。“陛下大振神威,不如举兵攻取巴蜀!”他的建议中透露出一种战略家的远见和对朱元璋军事才能的信任。
朱元璋未准其奏,他的眼神中闪烁着一种深思熟虑的光芒。他再次派遣参政蔡哲带着亲笔信和礼物到重庆去查看虚实。朱元璋的动作中透露出一种谨慎和对和平解决争端的渴望。
蔡哲来到重庆招降,他的面容上带着一种平和与智慧,他的声音温和而有说服力。然而,他也遭到了吴友仁、戴寿、邹兴、莫仁寿等将领的坚决反对。这些将领的面容上带着一种坚毅和不屈,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保卫国家的坚定决心。他们的反对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对大夏国独立和尊严的坚守,他们的动作中透露出一种随时准备为国家而战的勇气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