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章 《孙子兵法》(2 / 2)
孙武也被后人尊称为孙武子、兵圣,他的兵法被称为《孙子兵法》,一举奠定了华夏兵家第一人的地位。
之后他的后代孙膑又把兵法发扬光大,著有《孙膑兵法》。
之后的历史中,《孙子兵法》是历代兵家必读的书目,对这部兵法作注的很多,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十一人,分别是曹操、李筌、杜佑、杜牧、王晳、張預、賈林、梅堯臣、陳皥、孟氏、何氏,曹操和李筌是大名鼎鼎的军事家。
杜佑、杜牧是祖孙关系,虽然在历史上以文学著称,但少为人知的是,这祖孙也有着很深的军事造诣,特别是杜佑著有《通典·兵典》,曾经做到唐朝的宰相。杜牧曾经给当时的宰相李德裕写信,献出计策,按照他的计策,结果是大获全胜。
他除了注解《孙子兵法》外,还写很多军事策论,其中最为著名的是《罪言》、《战论》、《守论》、《原十六卫》几篇,阐述了藩镇问题和用兵方略,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。
至于后面的几位,都是唐宋时期的名家,也各有长处,对《孙子兵法》的注解很有独到的见解。
说到曹操注解《孙子兵法》,这里还有一个插曲。按照班固的《汉书·艺文志》记载,《吴孙子兵法》八十二篇,而到曹操注解的,只有十三篇,也就是从班固时的八十二篇,至曹操时的十三篇,短短三百余年,减少了六十九篇。
于是有人说,曹操隐匿去了其中的六十九篇,之后便只有十三篇的版本了。而成书于《汉书》之前的《史记》却又说孙子的兵法十三篇,这就有点扑朔迷离了,到底真相是什么,没有人知道。
元代时地《孙子兵法》的研究中断,明代后有所恢复,清代的孙星衍是研究《孙子兵法》的集大成者,他的版本是研究《孙子兵法》的标准教材。
到了民国以后,即便是黄浦军校,都失去了对《孙子兵法》应有的尊重,认为现代战争中,《孙子兵法》已失去了意义。
但墙内开花墙外香,1872年耶稣会教士阿米奥特神父翻译的《孙子兵法》在巴黎出版,据信拿破仑曾认真学习过这部兵法,才有了他有如神助的军事奇迹。
之后国外对《孙子兵法》的研究却如火如荼,在犹萨国,《孙子兵法》的相关表述,在不计其数的战略、组织和竞争的书籍和论文中被广泛引用。
《孙子兵法》是犹萨国海军陆战队和各院校ba的必修教材。倭奴国的经营之神对《孙子兵法》的评价是:“《孙子兵法》是天下第一神灵,我们必须顶礼膜拜,认真背诵,灵活运用,公司才能发达”。
而国内的对《孙子兵法》的研究和应用实在堪忧。
最近转码严重,让我们更有动力,更新更快,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。谢谢
↑返回顶部↑